其他

还有事比恋爱结婚生娃更重要的吗?

2018-04-23 更读 二更


三年前,印度友人一篇《令人忧虑,不阅读的中国人》被疯狂刷屏。旅居上海多年的她发现,在火车站或地铁,中国人都在打电话,不打电话就低头发短信、刷微博或玩游戏,几乎没有人选择读书。但在欧洲,火车的速度或许已经没有中国快,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早已不再领先,但大部分人仍然在阅读中度过等待时间。


今天是世界读书日,你有多久没读书了?你还读书吗?
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c0635w8gqfl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博尔赫斯说,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。但对于许多国人来说,“读不读书”依然是件很困惑的事。一方面纸质书籍正在逐步式微,人们开始追求相对更高效和快速的阅读形式,一方面获取知识的渠道被无限拓宽,书籍再也不是唯一选择。


于是“读书”这件事似乎变得“四面楚歌”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,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.66本,而日本人均年阅读11本书,韩国是9本,法国是8本。和他们相比,我们确实还存在不小的差距。


尽管如此,热爱“阅读”的人却还在尽情享受着。在二更君拍摄的《读书人的夜》视频中,我们不难发现,那些黑夜里选择用一种“古老”方式维持思考,甚至只为取得片刻宁静的“读书人”其实并不在少数。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u0635v91ew3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
世界读书日,我们采访了3个还在读书的年轻人,一起来聊聊“读书”这件小事。


阅读的本质是被困惑,而知道自己正被困惑


讲述者:梦爷,年龄:26岁,性别:男,职业:程序员

推荐书籍:《鼠疫》


程序员是个工作时长和时间段非常飘忽不定的职业。但梦爷还是每天坚持一小时阅读。有时候,回到家已经是夜半时分,洗漱完毕,伴着昏黄的小夜灯,放点像Allan Taylor那样的乡村民谣,“每次都有种偷闲的满足感”。父亲是语文老师,梦爷从小被父亲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,最大的遗憾是大学没有上自己喜欢的中文系,反而报了一个看起来完全相反的专业,“当时我父亲的考量就是好就业”。


尽管如此,他大学里几乎有八成的时间用来读文学书籍。网站上所标注读过的书就有近一千本。“是没什么用”,当二更君问他“你觉得阅读最大的用处是什么”时他回答,“但是够快乐”他说,就像莫提默·J·艾德勒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里所说:“阅读的本质是被困惑,而知道自己正被困惑”。它能让人感觉到自身的无知,并在优秀的思想面前不断敦促自己往前进,对于梦爷来说,这就是人生欣喜和雀跃的所在。


世上的罪恶差不多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。没有见识的善良愿望会同罪恶带来同样多的损害。人总是好的比坏的多,实际问题并不在这里。但人的无知程度却有高低的差别,这就是所谓美德和邪恶的分野。如果没有真知灼见,也就没有真正的善良和崇高的仁爱。——阿尔贝·加缪 《鼠疫》



不翻书,人生就给你翻脸


讲述者:阿拉杰,年龄:29岁,性别:男,职业:摄影师

推荐书籍:《我们这一代》


阿拉杰马上就要面临三十而立,这是他备感焦灼的来源。这个时代对于男子的“立”字似乎有着更高标准和要求。但从事摄影师这个职业,意味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和不稳定。无论发展前景还是自我发挥,都极其要求过人的天赋和敏锐的观察力。他需要随时储备相关知识和灵感,而他的秘诀就是“阅读”,“不翻书,人生就给你翻脸”这是他一直所坚持的信念。


没有梦爷阅读时间那么固定,但他仍然会选择在每个周末去书店完成一下午的“充电”。基本是围绕“摄影”相关的书籍,不过他认为“摄影的终极仍然是艺术”,所以增加艺术性的阅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建立一种基本素养,这会让他在镜头表达中更游刃有余一些。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肖全的《我们这一代》,他认为肖全把八九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群像用自己的方式保留下来,而这也是阿拉杰最想做的。


这15 年间,我不间断地一直在拍,眼看着孔雀变老。从我内心来讲,我也觉得特别残酷。我一定会继续拍下去,我跟她是那么好的朋友,我一定要等我成老头,她成老太太了,再出一本书,她也同意了。到那时候,她可能早已经不跳舞了,没关系,哪怕她在大理晒太阳,老得不行了,她还是杨丽萍! ——肖全《我们这一代》



阅读,是我黑暗里守着的那束光


讲述者:气泡水,年龄:25岁,性别:女,职业:编辑

推荐书籍:《红楼梦》


作为编辑,气泡水所学专业却不是中文,不过她从小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就是“文学青年”。永远记得十三岁时,语文老师曾对她说“你是被上帝吻过的”。但她却没有因此感到快乐,反而认为过度的敏感带来了孤独和苦闷的年少时光。怎么办呢?那时开始,她就只能依赖“阅读”来制造信心,甚至是“交朋友”,就像她青春期最好的朋友是托尔斯泰、茨威格和曹雪芹。


“阅读,是我黑暗里守着的那束光”,她自认是个笨人,有一种“不可救药”的稚拙气,也不够开朗和乐观,只有阅读带给她最本质的快乐。形容每次打开书的心情是如何时,她说就像是黑夜独行者手里提着的那盏孤灯,摇摇晃晃,但握着就极其心安。


“此阴司泉路,你寿未终,何故至此?” 

“适闻有一故人已死, 遂寻访至此,不觉迷途。” 

“故人是谁?” 

“姑苏林黛玉。”

——曹雪芹《红楼梦》



在路上,阅读就不凋零


我国自古便一直有非常优秀的读书文化。古有学子“悬梁刺股”“凿壁偷光”,是刻苦读书的典型;颜真卿说“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”,郑成功说“养心莫若寡欲,至乐无如读书 ”;一百多年前,周总理一句“为中华崛起读书”,更是激励了一代有志青年。


今天,是第23个读书日,你还记得看到喜欢的书时是什么心情吗?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f0636tqmb57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那些年,你读过最难忘的书是什么?每代人可能都不同,60后是《红岩》,70后是《射雕英雄传》,80后是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90后是《最小说》,00后也许是《哈利波特》。而无论是哪本书,哪个年代,阅读不分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,它带给人的快乐却是相似的,也是永恒的。


三毛说,“读书多了,容颜自然改变,许多时候,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,不复记忆,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、在谈吐上、在胸襟的无涯,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。”阅读,无疑会将你带到一个从未见过的世界,认识一些你从未碰触过的人,发生一些现世中从未有过的精彩故事。


“没有谁是一座孤岛,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”,“阅读”是人们最有耐心、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,是人们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,所以坚持阅读太有必要。


你现在一年还能读几本书?

读书日,是时候交上自己的一份答卷了。
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